费舍尔学院中国人多吗

费舍尔学院(Fisher College)作为波士顿市中心的一所私立学院,以 “小班教学”“职业导向” 和 “地理位置优越” 吸引着国际学生。对于计划申请的中国学生来说,“校园里中国人多不多” 是一个高频问题 —— 这不仅关乎社交圈的构建,更影响着文化适应速度和学习体验。事实上,费舍尔学院的中国学生数量处于 “适中” 水平,既不会因过于密集而缺乏英语环境,也能形成互助社群,为留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。

中国学生数量与比例:处于 “适中” 区间

费舍尔学院的国际学生占比约 20%(2024 年数据),其中中国学生是最大的国际学生群体,但整体比例保持在合理范围:

具体数量:

全校本科生约 1800 人,中国学生约 150 人(含本科生和少量研究生),占学生总数的
8%-9%。这一比例高于波士顿地区部分顶尖文理学院(如巴布森学院中国学生占比 5%),但低于以国际学生为主要生源的学校(如东北大学部分校区中国学生占比超
20%) 。

年级与专业分布:

中国学生在各年级分布均匀,大一新生约 40 人(占新生总数的 10%),高年级学生因转学或升学(如转入波士顿大学、东北大学)略有减少。专业选择上,70% 集中在商科(如工商管理、市场营销)、30% 分布在酒店管理、计算机科学等应用型专业 —— 这与费舍尔学院的优势专业方向一致 。

近年趋势:

2020-2024 年,中国学生数量稳中有升(年均增长 5%-8%),主要因学校加强了与中国高中和留学机构的合作,但校方有意识控制比例(避免单一国家学生过于集中),确保国际学生来源多元化(同时有印度、越南、巴西等国学生) 。

中国学生社群:互助但不封闭

费舍尔学院的中国学生形成了紧密但开放的社群,既能提供文化支持,又鼓励融入本地环境:

正式组织与活动:

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(CSSA):是官方认可的学生组织,每年举办春节晚会、中秋聚餐等传统活动,邀请中外学生共同参与(2024 年春节晚会有 300 + 人参加,其中外国学生占 40%);

学业互助小组:由高年级中国学生牵头,在图书馆定期组织 “商科作业辅导”“英语写作交流” 等活动,帮助新生适应课程(如 ACCT 101会计入门的难点解析) 。

日常社交与支持:

中国学生常在校内咖啡馆、图书馆形成小聚,但很少 “只和中国人玩”:

宿舍分配上,学校会刻意避免 “中国学生集中住宿”,约 60% 的中国学生与美国或其他国家学生同住,仅 40% 选择与中国同学合租;

课堂小组项目中,中国学生普遍愿意与外国同学组队(尤其是商科课程的案例分析,需要多元视角),教授也会主动平衡小组的国籍构成 。

文化桥梁角色:

中国学生常作为 “文化中介”,如在国际文化节上展示中国美食(饺子、糖葫芦)、教外国同学使用筷子;同时也会组织 “中美学生对话” 活动,讨论文化差异(如 “社交礼仪中的直接与间接表达”) 。

学校对中国学生的支持:从入学到就业

费舍尔学院针对中国学生的需求提供专项支持,帮助他们快速适应并发挥优势:

入学与适应:

新生接机服务:由 CSSA 志愿者和国际学生办公室 staff 提供,在波士顿罗根机场设立接待点,帮助办理手机卡、银行开户等手续;

中文导向活动:开学第一周,国际学生办公室会举办 “中国学生专场 orientation”,用中文讲解选课流程、校园资源和美国法律常识(如租房注意事项、打工许可规定) ;

学业桥梁课程:针对英语基础较弱的学生,提供 “学术英语强化” 选修课程(1 学分),由懂中文的教授授课,内容结合商科场景(如 “商务谈判中的英语表达”)

学业与职业支持:

专属学术顾问:国际学生办公室有 1 名会说中文的顾问,专门对接中国学生,帮助解决选课冲突、转学规划等问题(如指导如何从费舍尔学院转入波士顿大学的本科项目);

实习资源对接:学校职业中心与波士顿的中资企业(如华为波士顿研发中心、中国银行分行)合作,为中国学生提供针对性实习机会(2024 年有 15 名中国学生通过该渠道获得实习);

毕业去向支持:针对想回国就业的学生,举办 “海归求职工作坊”(如简历翻译、秋招时间线解析),邀请校友分享经验 。

英语环境与文化融入:平衡 “舒适” 与 “挑战”

中国学生比例适中的特点,让费舍尔学院的英语环境处于 “友好但有挑战” 的理想状态:

课堂语言环境:

商科课程的讨论环节中,中国学生平均发言频率低于美国学生,但高于其他亚洲国家学生(如韩国、日本)。教授会刻意鼓励国际学生表达,如 “请用一个例子说明你的观点”,避免 “沉默旁听” 。

优势在于:小班教学(平均班级规模 18 人)让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发言机会,中国学生不会因 “人多而不敢开口” 。

课外语言实践:

学校的 “语言伙伴计划”(Language Partner Program)中,80% 的中国学生会匹配美国伙伴,每周至少见面 2 次(一起吃饭、参加社团活动),练习口语的同时了解本地文化;

校园兼职(如图书馆助理、食堂收银)是中国学生锻炼英语的重要途径,约 30% 的中国学生会在校内打工(需申请 SSN,学校国际办公室会协助办理) 。

文化融入难点与突破:

中国学生初期常遇到 “俚语理解”“幽默差异” 等问题,但通过:

选修 “美国流行文化”“跨文化沟通” 等课程(由社会学教授授课,中国学生选修率达 60%);

参与校内社团(如 “创业俱乐部”“志愿者协会”),逐渐适应社交节奏 。

毕业校友反馈:“费舍尔的中国学生比例刚好 —— 既有老乡帮忙解决生活难题,又不得不逼自己说英语,这种‘半推半就’反而进步最快 。”

适合什么样的中国学生?

费舍尔学院的中国学生比例和社群氛围,尤其适合以下类型的留学生:

希望 “平稳过渡” 的新生:

担心独自出国难以适应?这里的中国学生社群能提供租房、选课等实用信息,减少初期焦虑,但又不会让你 “躲在舒适区” 。

目标 “应用型专业 + 就业” 的学生:

商科、酒店管理等专业的中国学生群体大,共享实习信息(如波士顿酒店的实习机会)、内推资源(校友在本地企业工作的比例高),就业导向明确 。

计划 “先读学院再转学” 的学生:

费舍尔与波士顿大学、东北大学有转学合作,中国学生可通过 “2+2 项目”(前两年在费舍尔,后两年转入名校)提升学历,学长学姐的转学经验(如 GPA 保持 3.5 + 的技巧)能提供直接参考 。

中国学生视角:真实体验与建议

几位在读和毕业的中国学生分享了他们的感受,可供参考:

“既不孤单,也不封闭”:

大三工商管理专业的李同学说:“刚来时担心没朋友,CSSA 的学长帮我搬行李、办电话卡,很快就熟了。但我的室友是美国女生,平时一起做饭、聊美剧,英语进步比想象中快,现在既能和中国人打火锅,也能和外国同学聊 NBA 。”

“资源共享很重要”:

毕业于酒店管理专业、现就职于波士顿某酒店的张同学提到:“费舍尔的中国学长学姐会分享实习申请模板,甚至内推岗位。我大二时通过校友介绍进入喜来登实习,这份经历对后来转正至关重要 。”

“主动跳出圈子更有收获”:

转学至东北大学的王同学建议:“别只参加 CSSA 的活动,试试和美国同学组队做商科项目,他们的思维方式(如更敢提‘异想天开’的方案)很值得学习,教授也更看重跨文化合作能力 。”

费舍尔学院的中国学生数量处于 “Goldilocks Zone”(刚刚好的区间)—— 既不会让你因 “找不到同胞” 而感到孤立,也不会因 “全是中国人” 而失去英语环境和文化融入的动力。对于想在波士顿求学、重视实用性和社区支持的中国学生来说,这里的氛围提供了 “平衡的成长空间”:既能获得必要的文化支持,又能被推着走出舒适区,最终实现 “学术进步 + 文化适应” 的双重目标。

快速申请